早期,丙烯聚合只能得到低聚合度的纸化产物,属于非结晶性化合物,无实用价值。1954年,Ziegler和Natta发明了Ziergler-Natta催化剂并制成结晶性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立构规整性,称为全同立构聚丙烯或等规聚丙烯。这一研究成果在聚合领域中开拓了新的方向,给聚丙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在塑料制品以及纤维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永州聚丙烯纤维-本地卖家
其反应原理为:未完全氧化的废水进入二级反应池进行完全氧化反应。该池中需定量投加H2SO4溶液,调节水中pH值为89,再加入NaCIO溶液。其反应原理为:此阶段的酸盐被分解成CO2和N2,含废水被完全氧化分解。反应池分两级,有效容积约1.25m3/级,设计外形尺寸为1mX1mX1.2m。反应池配套使用耐腐蚀泵1台,用于将废水压入混合废水调节池,更换镀液时的废液回收到安装在含废水反应池顶的塑料桶装置内,并与其他含废水同时进行破处理。
1957年,由意大利的Montecatini公司首先实现了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8-1960年,该公司又将聚丙烯用于纤维生产,开发商品名为Meraklon的聚丙烯纤维,以后美国和加拿大也相继开始生产。
1964年后,又开发了捆扎用的聚丙烯膜裂纤维,并由薄膜原纤化制成纺织用纤维及地毯用纱等产品。
20世纪70年代,短程纺工艺与设备改进了聚丙烯纤维生产工艺。同期,膨体连续长丝开始用于地毯行业。目前,全球90%的地毯底布和25%的地毯面纱由聚丙烯纤维制得。
1980年以后,随着聚丙烯和制造聚丙烯纤维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茂金属催化剂的发明使得聚丙烯树脂的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提高了其立构规整性(等规度可达99.5%),从而大大提高了聚丙烯纤维的内在质量。80年代中期,聚丙烯细特纤维替代了部分棉纤维,用于纺织面料及非织造布。加上一步法BCF纺丝机、空气变形机与复合纺丝机的发展以及非织造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聚丙烯纤维在装饰和产业用方面的用途进一步拓宽。另外,各国对聚丙烯纤维的研究与开发也相当活跃,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大大扩大了聚丙烯纤维的应用领域。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组成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及其实施方式的组成包括4个要素,即:处理系统的泥龄(或污泥负荷)电子受体供给方式(即厌氧、缺氧和好氧状态)及其分布整个反应池内的流态组成及分布各种设备和构筑物,尤其是曝气设备。泥龄和电子受体的供给方式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出水水质、反应池容积和污泥产生量。反应池内的流态对处理系统的运行特性和性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各种设备和构筑物是实现工艺思想和设定目标的具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