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丙烯聚合只能得到低聚合度的纸化产物,属于非结晶性化合物,无实用价值。1954年,Ziegler和Natta发明了Ziergler-Natta催化剂并制成结晶性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立构规整性,称为全同立构聚丙烯或等规聚丙烯。这一研究成果在聚合领域中开拓了新的方向,给聚丙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在塑料制品以及纤维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太原混凝土抗裂纤维-实业
纳滤膜污染一方面会使膜通量降低(恒压运行),导致设计的膜设备数量加;另一方面膜污染会使纳滤膜操作压力大(恒流量运行),运行费用(电费)提高。控制纳滤膜污染的方法,一是将膜与其他处理工艺组合,去除可以对膜产生污染,特别是不可逆污染的污染物;二是膜系统的运行参数;三是研究各种有效的清洗方法(包括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恢复污染膜通量;四是开发新型抗污染膜材料。目前就降低纳滤膜的操作压力、提高膜通量、控制膜污染以及简化预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建立在纳滤膜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的新型膜材料及相应的制备技术的突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957年,由意大利的Montecatini公司首先实现了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8-1960年,该公司又将聚丙烯用于纤维生产,开发商品名为Meraklon的聚丙烯纤维,以后美国和加拿大也相继开始生产。
1964年后,又开发了捆扎用的聚丙烯膜裂纤维,并由薄膜原纤化制成纺织用纤维及地毯用纱等产品。
20世纪70年代,短程纺工艺与设备改进了聚丙烯纤维生产工艺。同期,膨体连续长丝开始用于地毯行业。目前,全球90%的地毯底布和25%的地毯面纱由聚丙烯纤维制得。
1980年以后,随着聚丙烯和制造聚丙烯纤维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茂金属催化剂的发明使得聚丙烯树脂的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提高了其立构规整性(等规度可达99.5%),从而大大提高了聚丙烯纤维的内在质量。80年代中期,聚丙烯细特纤维替代了部分棉纤维,用于纺织面料及非织造布。加上一步法BCF纺丝机、空气变形机与复合纺丝机的发展以及非织造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聚丙烯纤维在装饰和产业用方面的用途进一步拓宽。另外,各国对聚丙烯纤维的研究与开发也相当活跃,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大大扩大了聚丙烯纤维的应用领域。
水泥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等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加快对严重污染和高能耗的立窑水泥和小旋窑水泥等落后生产工艺的淘汰。同时鼓励地方和企业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促进建材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